top of page

《黃帝內經》視野下的「治未病」與現代主動健康觀

  • snowbirdus
  • Aug 17
  • 4 min read

嘉禾堂中醫診所(紐約)  蘇志平



摘要


「治未病」是《黃帝內經》中的核心思想之一,貫穿其預防醫學理念的始終。它強調“防患於未然”“調未病之體”,不僅體現了中醫學“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更為現代醫學體系提供了有益的啟示與補充。本文以《黃帝內經》的原文基礎,深入探討其「治未病」思想的內涵、分類與理論依據,結合臨床實例,探討其在古今醫療實踐中的重要意義,旨在弘揚傳統中醫文化,推動中醫預防體系在當代表達與現代融合中的價值實現。

Abstract

「Treating disease before it arises」 (zhi wei bing) is one of the core concepts in the Huangdi Neijing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 and runs throughout its philosophy of preventive medicine. It hasizes “”Swake ynesss” develops.」 This reflec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holistic view of being “people-centered” and in harmony with nature (the unity of man and heaven), while also offering valuable insights and supplements to sea medical system also offering valuable insights and supplements to smodern system the sij. article explores the meaning, classification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the zhi wei bing concept. By combining clinical examples, it examines its significance in both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medical pracems, isming to Chincional's medic​​ion and exic​​ion and exic​​ion and exic​​ion and exic​​ion and exic​​ion and exic​​ion and exic​​ion and exic​​ion and exic​​ion and exicion and exicional icicion to inticional imicion and cemionalionion and exicionalion 率 c. TCM’s preventive system in the modern era.


一、《黃帝內經》「治未病」思想的起源與定義


《黃帝內經》作為中醫學的經典著作,被譽為「醫之始祖」。其「治未病」思想,在《素問》《靈樞》等篇章中一再強調,是中醫預防醫學理論的源頭。


在《素問·刺熱篇》中有言:「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又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些論述清楚指出,理想的醫生應在疾病未形成之前進行幹預,並在預防之間發生幹預,在預防之前


「未病」包括三種意思:

• 未發之病:身體雖無明顯病症,但已有病機存在;

• 將病未病:身體出現輕微異常,尚未成疾;

• 病後防變、防復:已病初癒,需防止復發或轉化。



二、《黃帝內經》中「治未病」理論體系


1. 順應自然,調養正氣


《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強調人應順應自然變化,保持精神清靜,以護養「真氣」。


「正氣存內,邪不可乾」說明正氣是人體抵抗疾病的根本。治未病的根本要義即養正氣,增強抵抗力。


2. 因時因地調攝


《素問·生氣通天論》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例如冬日養腎、秋季潤肺等季節性調理,正是「未病先防」的體現。


3. 情志調暢為先


《黃帝內經》認為“百病生於氣”,情志調養是重要防病手段。調暢情緒可防止氣機逆亂、髒腑失調。


4. 早期辨識,未兆先調


《靈樞·終始》曰:「善診者,察色按脈,先知其病。」醫生可藉由望聞問切判斷身體是否出現早期不適,透過中藥、針灸、食療提前幹預,達到防病於前的目的。



三、「治未病」在古代及現代臨床中的實踐價值


1. 個體體質辨識與個人化調理


中醫依個體體質如氣虛、陽虛、痰濕等,制定個人化調養方案,提前調節身體偏頗狀態。


▶ 臨床案例一:氣虛體質易感冒者的干預

徐某某,女性,近兩年反覆感冒,舌頭淡苔白,脈弱,體質屬氣虛型。雖無明顯疾病,但《內經》雲:「正氣內存,邪不可幹。」透過服用玉屏風散(黃耆、防風、白術),配合早睡早起、合理運動,半年內感冒頻率顯著下降,精力也明顯改善。此為「未病先防」之實證。


2. 亞健康狀態幹預


現代人常見失眠、疲倦、頭脹等「亞健康」表現,雖未形成器質性疾病,但已有內在失調。中醫以“調”代“治”,恢復平衡狀態。


▶ 臨床案例二:情志不順導致亞健康的干預

一位30歲女性,工作壓力大,近半年出現失眠、月經不規則、心煩易怒。中醫辨為肝氣鬱結。雖未形成憂鬱或內分泌失調等明確疾病,但已屬「將病未病」。予逍遙散加減(柴胡、白芍、當歸、茯苓等),輔以情志疏導與靜坐調息法,3個月後症狀顯著緩解,月經規律恢復。


3. 慢病恢復期防復發


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雖可控制指標,但「治未病」可防併發症、防反覆。


▶ 臨床案例三:高血壓初控者的復健調理

某50歲男性,剛確診原發性高血壓,經西藥控制後血壓平穩。中醫辨體屬肝陽上亢、腎陰不足,給予天麻鉤藤飲加減,建議清淡飲食、避免情緒激動。 3個月後血壓穩定、用藥減少,體力與精力均有明顯提升。此為「已病防變」的典型。



四、「治未病」思想的現代價值


1. 理念前瞻,服務主動健康


「治未病」思想從古至今強調的是以健康為中心的管理模式,與當代「人類健康3.0」所提倡的全週期健康觀高度契合。其理念為建構以預防為主導、注重個體差異與生活方式調養的醫學系統提供理論支柱。


2. 強化公共衛生管理意識


透過體能辨識、季節養生、飲食調理、運動指導等方式,使民眾由被動就醫逐步轉為主動幹預,從而提升整體健康素養,實現「自我知己、自我調理、自我預防」。


3. 與現代科技融合,拓展個人化路徑


中醫「治未病」概念正逐步與現代科技手段融合,如遠距中醫問診、AI體質識別、大數據健康管理、穿戴式裝置監測體徵等,推動「資訊化、精準化、個人化」的健康服務模式發展,使傳統智慧走向更廣泛的人群與更持續的健康支持系統。



五、結語


「治未病」思想是《黃帝內經》中最具前瞻性與實務意義的醫學智慧之一。它所提倡的「上工治未病」理念,為預防、調養、復健提供了系統理論與有效方法。


透過臨床實例可見,中醫「治未病」在現代社會中,尤其在應對亞健康狀態、調理個體差異體質、延緩慢性病惡化等方面具有獨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未來,應持續推動「治未病」理念與現代科技手段有機融合,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中探索中醫健康觀的新表達方式,為城市化社會建構主動健康、系統預防的現代中醫服務格局。

Recent Posts

See All
人類健康3.0宣言

2025,5,21 New York 我們正站在一個深刻變革的時代門檻,見證著「 人類健康長壽3.0時代 」的曙光。這不僅僅是生命長度的延伸,更是生命品質的飛躍,它宣告著我們對健康、疾病與衰老的認知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人類追求健康長壽的夢想,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化為現實。...

 
 
 
融合古今智慧,共築健康未來

——中醫藥在公共衛生醫學中的基石作用與推動人類健康3.0體系構建 尊敬的各位同學、同仁、專家、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匯聚於此,探討一個關乎人類福祉的核心議題:如何構建一個更有效、更公平、更具韌性的健康體系——我稱之為「人類健康3.0版」。在這個體系中,預防、治療、康復...

 
 
 

Comments


ABOUT US >

東方文藝復興全球聯盟(英文名:The Oriental Renaissance Alliance), 係註冊在美國紐約州的公益組織,註冊時期為2015年元月6日,它的宗旨:挖掘東方古老的智慧,為人類的文明服務,提倡和平與發展,為世界大同奉獻力量。

The Oriental Renaissance Alliance is a public welfare organization registered in the State of New York, USA. Its registration date is January 6, 2015. Its mission is to explore the ancient wisdom of the East to serve human civilization, advocate for peace and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e to world harmony.

CONTACT >

T: 212-845-9470

E: safctoffice@gmail.com

bottom of page